日期:2025-08-28 03:54:34
清朝《顾丹午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施耐庵,钱塘人,与刘青田(刘基是青田人涨上策,古人喜欢以地名代人名,如袁世凯又称袁项城、李鸿章又称李合肥、张之洞又称张南皮、 黎元洪又称黎黄陂)相契(关系很好)。明太祖搜罗人才,刘荐耐庵,命访之。适耐庵做《水浒传》甫竣(刚完成),刘阅之,遂不言荐,归报太祖曰:‘此人心思才力已耗尽于一部小说矣,用之何益!’”
顾丹午名公燮,字丹午,号澹湖,又号担瓠,清乾隆年间诸生,他写《消夏闲记》等书的时候,《四库全书》应该还没有修纂完成,也没有大量古籍被禁毁,所以当年的学者能比我们看到的史料更多。
除了顾丹午,还有《古本水浒传》的“收藏者”梅寄鹤所写的序言中,也说施耐庵与刘基刘伯温是好朋友,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文章(如《明清小说研究》中所收录者)也都有刘伯温探访施耐庵的说法。
史料众多,不必一一列举,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施耐庵和刘伯温是同时代的人,朱元璋肯定没看过《水浒传》——现存的《水浒传》双峰堂本、容与堂本都刊印于明万历年间,其后崇祯年间也出现过一个“刘兴我本”。
朱元璋要是看过《水浒传》,肯定会将施耐庵满门抄斩,这也是刘伯温不敢把施耐庵推荐给朱元璋的主要原因——刘不荐施,不是怕好朋友抢自己的饭碗,而是怕好朋友丢了吃饭的家伙。
熟读水浒原著的读者诸君当然能找到该书戳朱元璋肺管子的地方,这个问题稍后再讲,咱们先看看《水浒》这个名字有多犯忌。
可能早有读者感到奇怪:水泊梁山,在史书中也叫梁山泺(读音为落)涨上策,怎么这本书名字叫《水浒》?
“水浒”一词最早见于《诗经 • 大雅 • 绵》:“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意思是周部族的祖先古公檀父一大早赶着马,率领族人沿着这条西来的河水之岸,走到岐山脚下。
施耐庵将梁山好汉的故事定名为《水浒》自有深意,朱元璋没上过学,但不代表他没有文化,刘伯温更是当过元朝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明朝御史中丞的大学问家,自然知道这两个字的含义和分量。
有史料说施耐庵和罗贯中都曾为张士诚谋士,张士诚败亡后,罗贯中施耐庵还乡隐居著书立说,两人借三国水浒隐喻当年的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雄争霸:火烧赤壁与鄱阳湖大战极为相似,水浒两个坏女人潘金莲潘巧云都出自潘家,那是因为张士诚有个女婿叫潘元绍,在朱元璋攻打苏州时潘元绍与其兄潘元明背叛张士诚,直接导致了张士诚兵败身死;《三国演义》有关羽义释曹操,《挡谅》里也有康茂才私放陈友谅。
《水浒传》的创作初衷,是不是鼓励老百姓揭竿而起,看其前七十回和后五十回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如果刘伯温真看了《水浒传》前两回,肯定会替施耐庵捏一把冷汗:最先出场的一伙强盗,“为头那个大王唤做神机军师朱武,第二个唤做跳涧虎陈达,第三个唤做白花蛇杨春。”
笔者详细解释少华山这三位头领对应哪几位皇帝名将,那就是对读者的不尊敬了,因为大家一眼就能看出那就是在映射洪武皇帝朱元璋、中山王徐达和开平王常遇春。
朱武后来跟公孙胜出家修道,如果施耐庵写他跟武松在六和寺当和尚,那就太明显了涨上策,别说朱元璋不答应,明朝后来的皇帝也会大开杀戒。
我们细看水浒原著,就会发现九纹龙史进取代朱武坐少华山头把交椅也大有寓意:张士诚原名张九四,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说到朱重八,在据说是施耐庵原著的《古本水浒传》后五十回中还出现了一个分水犀朱小八:“小八独力难支,就吃他们乱刀砍死。张魁这廝更起毒心,又扑入小八家中,将他的老母、娘子、儿女一齐杀死,放起一把火把屋子也烧了。”
姓张的梁山好汉有没羽箭张清、船火儿张横、浪里白条张顺、菜园子张青,姓王的梁山好汉有矮脚虎王英、活闪婆王定六,姓李的梁山好汉有扑天雕李应、混江龙李俊、飞天大圣李衮、打虎将李忠、催命判官李立、打虎将李忠、青眼虎李云,但是却没有姓赵的,姓刘的只有赤发鬼刘唐。
“张王李赵遍地刘”,这五大姓在梁山好汉中只有赵姓没有出现,但姓朱的却有四位,姓名连读,就是朱武同(仝)富贵。
跟洪武皇帝朱元璋能不能同富贵,熟读《明史》的读者诸君自然知道,咱们这里顺便要说的是太子朱标:这位被称作常务副皇帝的“仁厚太子”,在正史中可不像小说写的那样心慈手软——洪武四大案有三个是朱标活着的时候查办的,那时候朱元璋早已下令凡事先请示太子,由太子拿出意见再报他批准。
朱元璋下令诛九族,朱标“说情”改为诛三族,那就是朱标的“仁慈”,朱元璋下令斩立决,朱标建议斩监候,那也是朱标的“仁慈”——这当然是比喻的说法,我们查一下洪武大案的发生时间和朱标生卒时间以及朱标当时的地位、权力,肯定会得出一个能让人脊背发凉的结论。
施耐庵给张士诚当过谋士,不见于正史而只见于明清笔记,这是可以理解的:施耐庵和罗贯中毕竟不是有历史影响的大人物,尤其是施耐庵,那本《水浒传》有那么多违碍之言,要是真有人把这本书送到朱元璋案头,明朝也就要多一桩“文字狱”了。
近来有不少专家学者考证出梁山一百单八将,很多都是以红巾军将领为历史原型的,比如行者武松,可能就是施耐庵的另一个好友卞元亨:“生有膂力,曾蹴虎至死。东海常出猛虎,路绝往来,公(指卞元亨)怒曰,昔周处射虎杀蛟,以除民害,吾当效之。人以为狂。公独往,无寸械,适虎当振威,公从容近之,以足蹴其颔,虎立毙,其豪迈如此。”
卞元亨一脚踢死老虎,到了《水浒传》中变成了武松打虎,而且描述跟《盐城县志》和《古盐卞氏族谱》记载差不多:“武松把只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照顾乱踢。”
《三国演义》据说是三分虚七分实,《水浒传》虚构的成分可能更多,但我们细看之下,还是能发现许多元末明初枭雄名将的影子,刘伯温作为同时代的人,可能领悟得更多,这可能也是他不敢把施耐庵推荐给朱元璋的重要原因——施耐庵出事儿,他也得担干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小说也可以来源于史料,《水浒传》能位列四大名著,自有其深刻内涵,施耐庵借书言志,以梁山醇酒消自家块垒,难怪刘伯温看了之后不敢再提推荐之事。
刘伯温看《水浒》而不敢推荐施耐庵,多见于文人笔记而不见于正史,这就给读者诸君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果刘伯温坚持推荐,朱元璋会不会重用施耐庵?如果朱元璋真看过全本的水浒传,又会如何处置施耐庵?在您看来,还有哪些梁山好汉的身上,有明朝帝王将相的影子?
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